石欄桿(古建欄桿裝飾)
時間:2016-11-27 18:57:20 點擊:次
欄桿在宋《營造法式》中,對這兩種石欄桿和部分的裝飾都有說明,圖樣上也有相應的顯示,望柱頭在仰覆蓮座上雕著石獅,柱身有龍紋,華板上用淺雕雕出動、植物的花飾,單構闌的華板上則雕出萬字紋。可以看出這兩種石欄桿,它們的裝飾有重、輕之分,重者除扶手、地栿等部分外,幾乎都有雕飾。輕者只在望柱頭、小柱頭和華板部位上作重點雕飾。大量的實例也顯示出石欄桿裝飾的多樣性,在這里只能有重點的挑選宮殿、寺廟、祠堂諸類建筑上的一些欄桿裝飾作出介紹與分析。
宮殿建筑的欄桿樣式。一座龐大的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和后宮乾清宮、東路寧壽宮的石臺基四周都圍有石欄桿,其它如太和門、乾清門、寧壽門,連御花園的幾座水榭、亭子的石臺上也有石欄桿,縱觀這些石欄桿的裝飾,在統一中又有變化。統一是指這些欄桿都是望柱之間安欄桿形式基本上相同,裝飾都集中于望柱頭和欄板部位。變化是指這些裝飾內容多隨建筑性質而不雷同。先看望柱,它的裝飾集中在柱頭,柱身只作一些淺淺的線角裝飾。凡帝王所用主要宮殿欄桿柱頭皆用龍紋,神龍盤卷于流云之中,凡帝王與帝后共用寢宮欄桿則同時用鳳紋,焉龍紋柱頭間隔使用,在石臺基上,龍、鳳柱頭排列成行,很有些氣勢。在御花園里或者次要建筑或石橋兩側的石欄桿上,則用獅子、蓮瓣、如意、十二四氣、竹節紋等作為柱頭,它們往往相互組合,如獅子蹲在蓮座上,蓮座上加如意、氣紋等,即使同一題材,其造型也不相同,小小柱頭細細看來也是多種多樣的。北京頤和園內有一座17個券洞連成的大型石橋,橋兩側共有55塊相同形式的欄桿,共計112個望柱頭,全部雕的是獅子。遠觀這些獅子,它們造型也相似,但近觀則都不一樣,其中有站立的、蹲坐的、趴臥的,胸前足下撫有幼獅的,擁著繡球的,神態各異,再看欄板。紫禁城宮殿欄桿的欄板上理應用龍紋裝飾。欽安殿臺基欄桿用上等漢白玉筑造,至今還保存完好,欄板上中心部分雕著兩條行龍在花叢中追逐,一前一后前者還回頭張望,形態很生動。四周用卷草與龍紋組成邊飾。在雕刻的技法上,中心用高雕,四周用淺雕,中心是突出的,主次也分明。也有不少宮殿欄板不用龍紋裝飾,宮中園林亭榭的欄板有的用竹紋、植物紋樣淺淺的一層,看上去很細致。在清代皇陵中出現了一種有特殊裝飾的欄桿,這就是清東陵慈禧太后定東陵大殿的欄桿。慈禧太后兩朝垂簾聽政,權勢凌駕皇帝之上,在她督建的陵墓大殿上,其欄桿的欄板上雕出了鳳在前、龍在后,龍追鳳的畫面,清王朝的這一段特殊的歷史也反映在小小的欄板上。
在宮殿的臺基石欄桿上,在欄桿與臺基之間,位于望柱下伸出一個獸頭和須彌座的上枋垂直相交,名為”螭首“。螭,傳說無角之龍稱螭,螭之首常用作裝飾,并且列為龍生九子之一。在欄桿下面的螭首瞪著雙眼,鼻梁上卷,嘴張開有小孔直通臺基表面,專為排除臺基上積水之用,但因孔小排水不暢又容易為雜物堵塞,后來多在欄板地栿下直接開孔排水螭首變為基座上一種特有的裝飾構件了。
寺廟祠堂建筑欄桿裝飾。在較大寺廟和比較講究的祠堂中,多見廳堂基座上的石欄桿。安徽呈坎羅氏宗祠有明代留存下來的殿堂,這里的石欄桿很講究,它有形態上已經少有木欄桿的形式了。兩根石望柱之間夾一整塊石板,上面鑿出空洞做出扶手,有的就是一整塊矩形石板。在這些欄板上,有的用浮雕雕出整幅風光畫的圖案,其中的山水植物,城關、樓閣、房舍、牌坊,都刻畫細致,邊水閣、篷船里的人物都清晰可見,有的用減地平鈒雕法雕出對嬉中的兩只麒麟,或用萬字紋作底,上面嵌入了植物花卉的小幅畫面。這種欄桿遠觀整齊劃一,近看又各不相同。
上一篇:石欄桿(古建欄桿形式)